摘要:纪实摄影是对人类社会的真实记录,表现事件与人类命运之间的重大关系,成为人道关怀、揭示人性的一种方式。纪实摄影需要把握好几个要素: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第一要素,是其赖以生存的本质属性,也是其生命力所在,需要摄影人忠实于事实原貌,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倾向性是纪实摄影的第二要素,反映在摄影人主体上要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摄影人自身的作品表达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纪实摄影的灵魂是情感,摄影人的情感在纪实摄影要素中占居重要位置,情感的形成和升华是摄影人的首要任务;纪实摄影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作品的表现力也就成为优秀纪实摄影又一要素,这种美学风格与真实关联,是摄影人在“物化”影像中完成审美过程的体现。
关键词:纪实摄影 真实性 倾向性 情感 表现力
纪实摄影,也称社会纪实摄影,属于人文摄影的范畴。纪实摄影是摄影人对人类社会的真实记录,其侧重点是把摄影的焦点放在人类生存状态上,表现事件与人类命运之间的重大关系,成为人道关怀、揭示人性的一种方式,它的题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那么,怎么才能拍摄出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呢?我觉得摄影人首先要了解纪实摄影,同时还要把握好纪实摄影的几个要素。
一、纪实摄影的由来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老翻译家王慧敏翻译的美国时代生活文库《纪实摄影》一文指出:“纪实摄影”一词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特征是“它往往表现一个感受深刻的瞬间在视觉上的再现。如同清清楚楚地回忆起来的亲身经历一样,有着丰富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意义”和“它们是从视觉上对世界进行评论”。【1】纪实摄影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尤金·阿特盖特,他使用一台木制的老相机在30年的时间内拍摄了8000余张巴黎城内外的照片。美国的刘易斯·海因是纪实摄影中第二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倡导纪实摄影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图片证明摄影具有揭示事实真相、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20世纪30年代中期,纪实摄影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1937年改名的美国农业安全局的资料部部长、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斯特莱卡发起了一场摄影纪实运动,他招聘了13位著名摄影师开始了一系列的摄影活动。这一时期出现了尤金· 史密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等一大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家。
现代中国的纪实摄影在1986年出现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高扬,但当时被称作“新闻摄影”。摄影的“纪实性”真正获得主流层面上的地位,是在1988年陕西西安成功筹办、北京展出的《艰巨历程》大型摄影展。这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历史主义气氛的展览,它最能获得社会影响和留下历史痕迹的则是作品的“新闻”部分,这部分图片完全凸显“纪实性”。展览主办者的人道关怀立场和浓厚的历史意识使这个展览和它以前的任何一个摄影展览都拉开了距离,这标志着中国的摄影终于触摸到了“纪实摄影”的本质。在《艰巨历程》的巨大影响下,纪实摄影也慢慢被国人接受并使用,一些摄影人开始将自己的镜头从沙龙式的摄影转向了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社会现实生活。
纪实摄影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后,经过了大约10年的“孵育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迅速发展。1992年5月,《中国摄影报》在北京召开纪实摄影的研讨会,为新一轮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拉开了序幕。1997年《人民摄影报》展开了“纪实摄影”和“纪实摄影的中国特色”的学术讨论。与此同时,一些深刻解读纪实摄影含义的摄影人拍摄出一批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其中有北京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云南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四川陈锦的《茶馆》以及陕西胡武功、侯登科、邱晓明的《四方城》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新纪实摄影”特征的摄影作品,作者强烈的人道关怀和历史责任感使作品更注重反映摄影人对所拍摄对象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色彩,更富有历史内涵和人性特色。2003年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正是对这一时期我国纪实摄影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以后,我国纪实摄影不断发展,有震撼力的大型纪实摄影展层出不穷。
二、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摄影术于1839年8月19日由法国科学院公布于世,即以写真纪实的特殊功能被称之为一大奇迹。照相机以它的真实、公正、直接可视等无与伦比的客观性包容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摄影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内在功能赋予其真实的特性。
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第一要素,是其赖以生存的本质属性,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纪实摄影就是需要摄影人身临其境记录真实的情况,忠实于事实原貌,力求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民大众生存状态下的矛盾。如果纪实摄影离开了真实性,不管画面多完美,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任何一点价值。一百多年来摄影术被世人认可、推崇并得到强劲发展,其原因就在于其写真纪实的魅力,它的价值隐含在它的特性里。法国著名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说过:“照相机对于我们是一种记录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的眼睛。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日记。……我们对于自己所报道的事物来说,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2】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的话语正道出他们尊重客观事实,讲求真实性的基本态度。
我们讲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是利用照相机的物理中的机械、电子、光学效应对自然、人或事物进行简单的机械的记录,而是利用摄影具有的真实性的特性,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景、真事作为现场对象,在广泛细致的选择中,抓取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以此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干预。摄影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的功能,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相比的,这一突出个性奠定了它功能的特殊性和独特的美学意义。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人类摄影发展史上,能够经常被人们提起或反复使用的大都是那些真实地历史事件记录,真实地表达人类情感和意愿,充满现实生活情趣和历史意义的那些作品,如1945年在纽约时报广场一名美国水兵抱着一名女护士深情接吻,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经典作品《胜利之吻》等,这些作品为摄影赢得了地位,带来了魅力,是值得荣耀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之中,无论是社会的构建和重组,还是人类的生存与命运,都在这种变革中发生激烈的演变,假如我们的摄影人跟不上历史的节拍,那么我们的摄影就会淡出社会的舞台。纪实摄影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绘画的附庸,而是反映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武器。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只能投身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去,显示出摄影真实性的独特功能,用镜头揭示生活、揭示人性、干预社会。
三、纪实摄影的倾向性
倾向性是纪实摄影的第二要素,也是区别带有纪实性成份其它摄影的重要标志。倾向性反映在摄影人主体上,要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是通过摄影人自身的作品表达作者的倾向态度;倾向性反映在被摄对象客体上,侧重于反映现实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拍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意义。因此,我们说纪实摄影,其实就是社会纪实摄影,根本不同于大家常见的旅游摄影、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以及公务活动摄影等等,决不能混淆“纪实摄影”和“摄影的纪实性”两种不同的概念。
《艰巨历程》大型摄影展1988年成功展出,摄影人主体倾向性突出显现,标志着中国的摄影终于以一种自觉的人文意识与社会对话了,展览在纵向时间的跨度上和阐释国人命运的深度上都是中国摄影史上空前的一次盛举。2003年《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开幕,展览以巨大的历史跨度所蕴含的社会人文的变异,表达了作者的心历路程,给这个展览赋予了浓厚的历史色彩,策展人的目的就是力求用记录式的影像概括当代的中国历史,表现变革时期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并通过展览表达他们的倾向和诉说他们的主张,那就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和人文关怀的态度审视中国人的历史进程,进而探求影像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和社会伦理判断。
优秀的纪实摄影家往往是充满人道主义的色彩,他们常常十分关注被主流社会忽略、歧视、误解、损害的普通人、边缘人,并给予极大的理解和同情。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以自己的良心为纪实摄影注入了深厚的爱,以温情的眼神注视着世间人类的痛苦,他发表了一系列组照,其中上个世纪以反映黑人生存、健康及妇女问题的《助产护士》和在日本拍摄环境污染致人残亡的《水俣 》最为著名。尤金·史密斯拍摄《水俣》尽管遭到工厂老板及雇员的毒打,但他无畏无惧,依然坚持拍摄,作品终于完成并发表,在日本以及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的震动,为此日本为防污、治污制定了新的法律,改善了环境,工厂的老板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国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引起了全社会对贫困地区孩子失学问题的关注,出现了新一轮社会救助失学儿童的浪潮。解海龙能拍摄出这样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完全出于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深情厚爱。
纪实摄影,就摄影人而言侧重将镜头对准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这样的影像本身就具备了社会学意义和研究价值,而这些影像正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可能缺乏并且希望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在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出现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是不奇怪的,如贫困、失学、灾难、环境污染等等问题是可以通过纪实摄影的手段来反映的。真实的图像的作用是可以起到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目的,这是其它摄影类型无法比拟的。因此,纪实摄影价值的主要评判标准是根据题材拍摄的挑战性和难度以及作品产生后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来判断的。
四、摄影人的情感色彩
纪实摄影需要摄影人在创作中具有感情色彩,并通过自身的作品表达摄影人的倾向和态度,说到底这种倾向和态度的本质就是摄影人的情感。纪实摄影的灵魂是情感。摄影人的情感在纪实摄影要素中占居重要位置。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的主体与客观对象作用后的一种心理反映。具体地说,情感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客观事物认识关系上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密切相关。其实,情感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能诱发作者积极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能使作者在整个创作活动中间以及创作出的作品中都能表达出情感的色彩。作品传递信息时,情感的传递和沟通是快捷高效的,如果作品中携带着情感因素,就很容易被受众者接受,能唤起受众者的某种记忆或激起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纪实摄影是一种情感活动,可称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把摄影人的强烈情感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影像作品,因此摄影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他的思想情操等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侯登科的摄影画册《麦客》,是从那些常常被遗忘的极为普通的老百姓的哀乐愁苦之中挖掘题材,表达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时代变革的关注,社会反响很大,堪称当代纪实摄影的力作。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得知,对于“麦客”,侯登科已经不是体验感受与观察,不只是同情和关怀,而是融入其中,如果没有侯登科对农民刻骨铭心的感情,是不可能追随“麦客”十几年,更不可能拍出表达真情,揭示人性的生动作品来。
情感的形成和升华是摄影人的首要任务。摄影人的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靠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感有意识地透视社会现实生活,做有必要的认识感受,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去获得正确的文人态度和立场。表达摄影人的情感,需要摄影人与被摄对象建立真正的爱,把真情倾注于拍摄对象,同时需要通过摄影人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构图的取舍等将自己的情感揉进作品之中。如果我们的摄影人能把情感视为一种高度,变成一种纯粹的摄影精神,就有可能拍出因世间所有而心中才有的真情作品,而且可能拍出因心中所有而世间才有的真情作品。
五、纪实作品的表现力
与所有艺术创作一样,成功的纪实摄影必须具备审美的特性,它的作品内容不仅应当能够震撼人心,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能够新颖、生动。纪实摄影的属性决定了纪实摄影的核心和根本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他所置身并与之联系的社会生活,用情感直接表达人道关怀,揭示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实摄影的艺术可能被淡化了,但美学意义却更强了,它的美学意义的价值全在于揭示人性的内涵。
纪实摄影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作品的表现力也就成为优秀纪实摄影又一要素。这种美学风格与真实关联,是摄影人在“物化”影像中完成审美过程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把纪实摄影和“美”对立起来,也不能把真实性和艺术性对立起来。纪实摄影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根植于真实性,真实性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艺术表现的问题。艺术性是纪实摄影作品真实性必要的表达载体,不可或缺。真实性和艺术性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真实性占绝对的首要地位,艺术性服从服务于真实性。纪实摄影艺术表现要追求但不能强求,不能破坏和歪曲真实性,否则就会失去纪实摄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朱宪民的 《黄河(中原)人》,林永惠的《东北人》,黄一鸣的 《海南故事》,陈锦的 《茶馆》,陈海汶的《都市留真》,胡武功、侯登科、邱晓明的《四方城》,黑明四兄弟的 《看陕北》,焦波的《俺爹俺娘》,侯登科的《麦客》等等均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去表现作品的审美价值的 ,堪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正因为此,作品具有美学意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纪实摄影的表现形式是摄影人创作的物质基础,是需要摄影人依靠点、线、面的安排,画面布局的择取,影调、色调的组合等去完成的,这样才产生了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影像作品。摄影人要拍摄出优秀的纪实作品来,仅仅依靠“自然主义”的真景实录,或“现实的还原”是远远做不到的,因此,不排斥运用摄影艺术手法进行表现,运用得越恰当越好,作品的表现力就越强,社会的震撼力就越大。
纪实摄影是人道关怀,揭示人性,表达摄影人情感的独特的摄影类型 ,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纪实摄影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表现社会失衡现象以及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都是为了表达具有爱心和正义感摄影人的“同情的战栗”,期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以求消除和解救,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1] 1981年第6期《中国摄影》杂志,第10页
[2]龙憙祖《卡蒂埃·布勒松》,四川美术出版社,第 29 页